悉达多 - 赫尔曼·黑塞

Posted by 杨斌 on 2021-12-03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0 Minutes
Words 3k In Total
Viewed Times

人必须找到他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遇见女人时,他扫视的目光变得冰冷;经过市镇时,看到衣着华贵的人们,他会露出轻蔑的表情。他看到商人在经商,王孙们在行猎,送葬者哀悼他们死者,医生治疗他们的病人,妓女在卖身,恋人在做爱,祭司在决定播种的季节,母亲们在抚慰她们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不值一顾,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无论快乐或是美丽都只是感官造成的幻象,一切注定要腐朽。世界充满苦痛,生命即苦。

悉达多只有一个惟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体味一颗空寂心灵的安宁。 体味纯粹的思维之境——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等在最后的必然是觉醒,那最深层的存在已非自我——那伟大的秘密!

我耗费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所以我相信在万物的本质之中存在着某种我们不能称之为学识的秘密,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已经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博学之士,莫过于学识本身。”

“不要恼怒于我,希有世尊。”年轻人道。“我与您交谈的目的并非想就言词而向您辩难。您说一切辩言都没有任何意义,这一点毫无疑义,但是我请求进一步说明我的想法。我未曾有一刻怀疑您,我未曾有一刻怀疑您是一切圆成的觉者,您已经达到千万婆罗门及其子孙们所力求达到的目标。您是以自己独自的追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思考,通过冥想,通过知识,通过觉醒而达成了这一目标。您并未通过教义学会任何东西,所以我认为,世尊,任何人也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希有世尊,您不可能以言辞和教义向任何人传达您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觉者佛陀的教义包容了许多,传授了许多——诸如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脱离邪恶,然而有一点是这明晰的、值得尊崇的教义所没有包括的:那就是世尊本人自身体验的秘密。这就是我在聆听您的教义所想到并意识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继续走我自己的路——并非去寻求另外的更好的教条(因为我知道那并不存在),而是要离开所有的教条与导师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然就去死。但是我会常常回忆起今天,希有世尊,我会常常回忆起这一刻:我亲眼见到一位圣人站在我面前。”

这位思想者缓缓地走自己的路并向自己道: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特性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这位踽踽独行的沉思者突然停下来,为那种意念所攫住,而另一种意念会立刻从前念之中浮现出来,这就是: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保持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 — 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寻梵天,阿特曼。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未知的存在最深层发现万有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上帝或绝对终极之物。而正因为如此,我却一路丢失了自我。

悉达多伫立不动,一阵彻骨的寒意瞬间袭过他的全身。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孤独,他的内心像一只小动物一般颤栗了一下(像一只小鸟或一只小野兔)。他已多年漂泊无依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直到现在他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从前,即使当他陷入极深的冥想,他仍旧是他父亲的儿子,仍旧是一位高贵的婆罗门,仍旧是一位笃信宗教的人。而现在,他仅仅是觉醒了的悉达多而已。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突然又战栗了一下,世上无人如他一般孤独。他不再是贵族,可以属于某个上流阶层;他不是工匠,可以属于某个行会并在其中安身立命,过行会的生活,说行会的语言;他不再是婆罗门,可以像婆罗门一样生活;他不再是苦修者,可以与沙门一起修行。甚至林中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并非孤单一人,他仍属于某一群体。侨文达已是一个僧人,成千上万的僧侣皆是他的兄弟;他们身披同样的僧衣,拥有共同的信仰,使用同样的语言。而他,悉达多,他该归属何方? 他该加入何人的生活? 他该使用谁的语言?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 这世界是如此美好: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长久以来他已深知他的自我即阿特曼,与梵天同样有着永恒的本性。然而他从未真正发现他的自我,只因他企图将自我陷于思想的罗网之中。肉体固然绝非自我,感官的运作,思想或知性亦非自我,而用以推论或由已知思想来编织新鲜思想的获得性智慧和技艺仍非自我。不,这思维的国度仍属于此岸世界。即使一个人使其瞬时自我的全部感觉归于寂灭并代之以思想和学识,也不会有任何结果。思维和感官同样重要,在这两者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终极的意义。两者值得同样的注重和对待,应同样专心地倾听两种心灵之音而不应鄙弃或高估任何一方。他将义无反顾地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再不会迟延和犹疑。为什么乔答摩在他觉悟成道的伟大时刻曾跌坐于菩提树之下? 因为他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声音命令他在菩提树下寻求安宁,他并未求助于苦修、献祭、沐浴和祈祷、进餐和饮酒、睡眠和梦想,而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拒绝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毫无意义。

向她的园林行进着美丽的伽摩拉
园林的入口伫立着黧黑的沙门那
当他注目那朵莲花
深深地他将身躬下
微笑致意的是美丽的伽摩拉
心潮难平的是年轻的沙门那
与其向诸位神祇奉献祭礼
何如献祭于美丽的伽摩拉

你是我所有的情人当中最优秀的一个,”她沉思道,“你比别人更为强壮,更为敏捷,也更为温驯。你对我的技艺掌握得很好,悉达多,将来有一天,当我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我愿意与你要一个孩子。可是,亲爱的,你仍旧是一个沙门,你并不真正爱我——你不爱任何人,难道不是吗?

“也许是,”悉达多疲倦地说,“我很像你,你也没有爱的能力,否则你怎么可能把爱作为一种技艺来从事呢? 可能我们这样的人都没有爱的能力。平凡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悉达多道,“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智慧无法言传。智者们试图传授的智慧听起来总是十分愚蠢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就是说,每一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比如说,只有偏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偏面的,只是半个真理而已,它们都缺乏完备、圆融与统一;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如,痛苦与救赎。人别无选择,对于那些要传授教义的导师们来说尤其如此。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侨文达,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仿佛存在于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我并非有意这么做,但这或许说明了我爱石头、河流以及我们可能欣赏和学习的一切万物。侨文达,我可以去爱一枚石子,一棵树或一片树皮,这些都是“物”。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所以教义于我毫于用处。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可能就是这一点阻碍你得到内心的宁静。也许世上词句过多,因为甚至连救赎、德行、轮回与涅槃都只是词句,侨文达。涅槃并非实在之物,世上只存在涅槃的名相。”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