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笔记

Posted by 杨斌 on 2020-03-2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1 Minutes
Words 6.5k In Total
Viewed Times

《影响力》 [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

本书着重于顺从心理学的社会研究.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行’.

影响力的武器

人和动物一样,在特定场景中会触发人们的一种自动响应机制. 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的作出相应的反应,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被难以察觉的影响力武器摆布了.

“一分钱一分货”, 当人们对某一件东西不甚了解时,就会通过价格判断,贵=好. 珠宝店的老板喜欢利用这一点蒙骗不懂行的顾客.

众所周知的人类行为原则,如我们要别人帮忙时,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概率会更大.

知觉对比原理,搬东西时,先拿轻的,再拿重的,第二件东西比原来更沉,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房产销售先带看一两套破房子,价格标的虚高,这些房子并不打算卖给客户,只是给他们看看,有了比较,公司手上真正要卖的房子显得合适多了.

互惠原理

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 人家给了我们一点什么东西,会触发我们的亏钱还债感, 因为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谁都不愿意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 容易被那些一开始就想从这种知恩图报的做法中谋取好处的人利用.

互惠原理的威力

乔的故事中情形中,送人一瓶饮料是很恰当的善意举动,因为乔给自己也买了一瓶,拒绝乔这么善解人意的举动肯定不礼貌,然而等乔说自己卖彩票的愿望时,接受了可乐带来的亏钱情绪就变得很清晰了. 这里存在一种重要的不对称性-乔掌握了所有真正的选择权.他选择了最初的恩施的形式,又选择了回报这种恩惠的新鲜事.受试者拒绝乔两项提议中的任意一项,都要求受试者跟文化里天然有利于互惠的力量对着干.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

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只要亏欠了别人,情绪上就烦躁不安, 有时候仅是为了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我们就说不定答应报以比先前所受的更大的恩惠了.男人带女人享受了奢侈的夜生活,女人总觉得欠了情的不舒服感,所以更容易被男人带上床.

互惠式让步

互惠这一原则带来 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它迫使接受了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接受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拒绝-后撤术

​ 也叫"留面子法", 假设你想让我答应某个请求,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等我拒绝了这个要求之后, 你再提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 但是这种策略两个要求大小之间是有限度的,第一个要求不能太夸张,最初的请求要是极端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便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对方会认为你是没有诚意的. 聪明的人会把最初的立场稍作夸张即可,来一串小小让步,最终从对方那里得到理想的结果就行,例如你想和别人借5块钱,

​ 可以先想别人借10块. 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的策略发挥作用,还有一个原因是知觉对比原理,先要10块,再要5块的要求不仅会被看成一种让步,还会显的数目更小一些.

互惠原理和知觉对比原理能产生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力量,拒绝后撤技巧便是将他们捏在一起,发挥出惊人效用的!

如何防御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真的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一旦我们确定最初的恩惠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一个顺从伎俩,那我们就不会受到影响. - 心理防备术.

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的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事实上, 我们每个人都会一次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自己作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言行一致

首先,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特征,会被看成表里不一,脑子混乱,甚至于精神有问题. 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和个性坚强,能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可靠感的核心.

和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它为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机械的保持一致性更容易避免人们误入歧途.

承诺是关键

承诺: 要是我能叫你作出承诺(即选择立场,公开表明观点),我就帮你铺好了舞台,使你不假思索的按照先前的承诺去做.

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的请求的手法,叫做“登门槛”,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能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干的事.

奇妙的行为:

​ 一旦做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 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的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着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自我形象.

有人做过一项实验,纽约州的一群妇女听到别人对他们评价乐善好施,过了一个星期,在一次募捐,大方了许多,仅仅因为知道有人觉得自己乐善好施,就让这些主妇做出了玉器一致性的行为.

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有种神奇的力量,你就会进步神速.

书面的承诺能有效的真正改变人.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

额外的努力:

书面承诺如此有效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它比口头承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对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体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不愿意轻易放弃的.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 由于外界的威胁或者利诱作出的承诺,是难以长久的.

“抛低球”手法

**“抛低球”**手法, 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的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承诺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 大多数时候,这些理由会牢牢支撑起最初的决定,就算把最初的甜头给去掉,决定也不会改变, 但是要是没有最初的先做选择,这些额外的理由根本不会出现.

如何防御

我们必须警惕不假思索的自动保持一致性,因为有些耍花招的人正想利用它牟利呢. 不过大多数时候自动保持一致都是合算的,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能彻底摆脱它, 要是我们每次碰到新行动就要停下来想想它有什么好处,恐怕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重要的事情. 这种机械的一致性有可能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弄清楚它能够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两种信号能给我们提示. 面对任何一种信号,我们的身体都会有不同的部位作出反应:

第一种信号很好识别, 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中了套,被迫答应并不想答应的要求,我们的胃就会警铃大作.(作者遇到这种上当的情况胃会缩紧), 或者说如果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感觉到中了套路,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直接指出对方的套路来摆脱困境 .

如果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尝试发现心灵深处真实的想法,而绕过因为做了决定而自圆其说的理由.

社会认同

​ 社会认同原理: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例如邪教的一套体系.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决定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 “多元无知”现象: 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因为每个人都无法确定当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在陌生人里面显的尤为突出,每个人都想在公众面前表现的成熟,优雅. 因此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情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例如遇到中风时,求助必须明确 :‘救命,前面那位穿蓝衣服的男士,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

​ 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 “维特效应”: 德国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说, 叫《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轰动一时.但故事的主人公维特以自杀告终,在欧洲引发了一阵自杀狂潮,好几个国家把这本书给禁了. 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特征: 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的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有数据表明每条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本来能活下去的人,有人证明,在自杀事件上头条之后的一段时间,改变出行方式,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 对暴力事件的大为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

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对人.

如何防御

​ 社会认同提供的行为方式信息通常是正当且有价值的.

​ 利用社会证据的人总能成功的操纵观众,哪怕这些证据是赤裸裸的伪造出来的.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需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了, 现在大多数广告营销,女人必须要有一只什么牌子的口红,就是利用了这一心理学, 其实这只是商家伪造的社会证据.

​ 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 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的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才采取行动的,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 一根筋的依赖社会证据,有可能导致极为可怕的后果.

对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感到不熟悉,不肯定的人来说, 社会认同最有说服力,因为这些人必须观察四周,寻找自己该怎么做的证据.

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

喜欢一个人的理由

​ 是什么因素让人喜欢上某个人

外表魅力

​ 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 研究表明, 我们会自动给长的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

相似性

​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 研究表明,我们喜欢帮助那些衣着跟我们类似的人.

​ 请求者还有另一种利用相似点增加好感及顺从概率的办法: 他们假装跟我们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兴趣.

恭维

​ 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和奉承,尽管有时候很清楚恭维者是在利用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没那么好骗. 可一般来说,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词,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接触与合作

​ 大多数时候我们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 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 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要是接触本身蕴涵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第二, 有证据表明,以团队为导向的合作能缓解这种敌对状态.

合作是导致好感的强力因素, 顺从专业人士从来都在努力建立一种“我们和他们在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氛围,例如: 新车销售员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向老板力争给我们一个优惠的价格. 还例如“好警察|坏警察”这种刑事审讯手法.

条件反射和关联

人总是自然而然的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更喜欢带来好消息的人.

联系原理: 不管是好事坏事,只要跟我们偶然联系到了一起, 就都会影响人们对我们的感觉. 例如: 汽车广告里总站着一堆漂亮的女模特, 广告商希望她们把自己积极的特征-漂亮,性感投射到汽车身上. 研究显示: 漂亮的女模特站在车旁边就显的这辆车更值得拥有.制造商们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

“午餐术”: 受试者对就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 在宴会的当中或结束的时候,谈一些事情,大有好处. 人类对事物的原始反应关联过程可以转换到其他东西上. 各种美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替换食物的角色.

人们深知关联的奥秘,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关联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根据关系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 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人们会公开吹嘘自己与其他成功者的关系, 沾染反射而来的荣誉光彩. 同样人们也会避免跟失败者搭上关系,免得遭霉运. 我们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 跟值得喜欢.

但是有些人似乎走的太远了,这里人的行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他们的成就并不来自本身,这可真是一种可悲的认识.

如何防御

​ 因为用很多手段都可以增加好感, 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我建议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只要当心过度的好感就行, 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过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唤处防御机制的时机了.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种过度的好感,就能提醒我们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 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做决定.

权威

权威具有高压的力量, 人很难抵抗权威的力量,受试者没法公然违抗自己的上级, 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公民竟然会参与到害死上百万无辜者. 政府有能力从普通公民身上压榨出可怕的百依百顺.

人们严重的低估了权威的影响力,权威的这种性质或许可以说明把它当成顺从策略为什么如此成功,它不仅对我们管用,而且还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小策略: 如何让别人相信我们真实可靠?

偶尔说一些有违自己利益的话,若运用得当可以巧妙的向当事人证明我们的‘诚实’. 例如: 提到自己的立场或者产品,存在某个小小的不足之处,但这一缺点必须是次要的.其他更突出的优点能轻松的克服它.

盲目服从的诱惑和危险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例如有些商家会找医生或者专家来代言一些商品.利用它们权威来影响人们对商品的看法.

在没有真正权威的情况下,有几种象征权威的符号就能有效的触发我们顺从的态度. 三种权威的象征符号:头衔,衣着和身份标志

头衔

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有人毫不费力的给自己贴上个标签,就轻松得到了他人的自动顺从.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顺从,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加高大, 权力和权威的外部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衣着

衣着可以发挥制服的作用, 例如警察制服就能影响到普通人. 还有就是剪裁得体的西装,也能唤起普通人的顺从和尊重.

身份标志

昂贵的珠宝,精致的服装和名牌汽车等类似的身份标志.能得到他人的特殊尊重.

如何防御

​ 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防御策略之一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我们一般都会低估权威对自己行为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

我们该如何判断:

  1. 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2. 多想一想专家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顺从得到好处,我们就又为自己设立了一道安全网.

稀缺

一种对我本来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仅仅因为以后恐怕看不到了,立刻变得迷人起来.

物以希为贵

机会越少见,似乎价值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管理者对于潜在的损失比潜在的收益更加看重.

讽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件东西变得稀有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例如错版的人民币,邮票等等.

由于稀缺原理在我们确定事物价值时有强大的影响力,某些商家搞出所谓的“数量有限”策略来招揽顾客, 有些消息是真的,有些消息是假的. 与“数量有限”对应的是“最后期限”战术,人们经常发现,仅仅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自己就会跑去做自己本来并不喜欢的事情. 例如: 有些商家会说: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我们恢复原价.

逆反心理

稀缺性原理钻了我们思维捷径上的漏洞,这个漏洞本来也自有道理. 我们都知道难以得到的东西,要比我们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取一样东西的难易难度,迅速准确的判断它的质量.

此外稀缺性原理的力量,还有第二种独特的来源,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 而我们又痛恨失去原本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根据这个理论,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相关的商品或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

给一群未成年人看书, 一半学生的书封面上印有 “本书仅限于21岁以上的成人阅读”这样的禁令, 较之能随意阅读该书的学生来说,看到年龄限制的学生更想读这本书,并觉得自己会更喜欢它.

我们更看重受限的信息.稀缺性原理就能被应用到物质商品之外的领域, 信息,沟通和知识都适用于这条原理.

商场给客户打电话,通过特殊的渠道了解到牛肉特别短缺. 增加牛肉的销量.

最佳条件

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就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烈的刺激性, 销售人员会对举棋不定的告诉有新的买家来看房子了.这个买家时完全捏造出来的.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如何防御

面对稀缺性压力产生恰当的警觉还算容易, 但根据警觉采取行动就难多了.

我们防御愚蠢行为的

第一: 对形势加以深入分析就会溃不成军.

第二: 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性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 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好听,好看,好用了

这时候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 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件东西, 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因为想拥有它,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它的稀缺性来判断该为它出多少钱. 倘若答案是我们想要它的功能,那我们必须要牢记,该物品不管是稀有还是充足, 功能都是一样的.

即时影响力

在当前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 每个人都要处理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有时候我们也必须要放弃耗时,复杂,整体把握的决策过程, 转而使用更简单,原始,由单一特征触发的响应方式.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

(完)

笔记整理: 杨 斌

2020/4/3 19:08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