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验的批判都不可忽略人类正处于资本主义文明的这个历史阶段中这个前提.
前提概念
政府与资本
经济基础方面是资本, 上层建筑方面是政府. 政府服务于资本.
特殊性在于:由政府权力垄断的资本称为国家资本, 资本内在结合与政府客观形成”政府公司化”, 势必导致”权力资本化”
城市化和危机周期
资本集中形成城市化,但是积聚的资本也有着与之俱来的风险集中危机,并呈现出周期性爆发. 当代政治家仍然痴迷于这种模式,多次周期性危机下仍然乐此不疲.
概述
一:原始积累
我国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方式是从农村提取剩余,依靠农村获取原始资本(城乡二元结构),具体方式为:
- 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
- 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
- 农村为城镇化提供土地资源。
政策代价:对农民的过度剥削,最严重的时期,农民的口粮都不够,从而带来政治问题。
二:引入外资
得益于美苏争霸导致中国在亚太地区中的地缘战略地位上升,政治因素:
- 因朝鲜战争承接苏联的军重工业。
- 改革开放,引入国际资本。
政策代价:
- 国外资本市场带来的“输入性危机”(苏联撤资和美国大萧条)。
- 需要以本国的资源,环境,人权为代价。
三:资本危机
- 资本主义的普遍性矛盾:贫富差距
- 产业资本的特殊性矛盾:生产过剩
- 金融资本的特殊性矛盾:债务危机
改革开放,中国当前的反应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排名靠前(2020),制造业生产过剩,产业资本脱离产业,进入金融资本,国内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处在债务危机的边缘。
四:中国的应对经验
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也不能违背,事实上中国依托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来分散和转移资本危机带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成本。
随着城镇化率的升高(63.89% - 2020),城乡二元机构被破坏。意味着城市资本的危机代价无法再转移到农村,实现在农村“软着陆”,中国面临着资本危机在城市“硬着陆”的挑战。
国家政策: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困难点-资本是追求收益和效率的。
- 扩大内需战略:困难点-参考资本的普遍性矛盾。
- 出台各种政策试图缓和化解债务危机: 困难点-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规律不可逆。
危机一 1958-1960
背景
- 1949:因战争因素,粮食产量下跌,财政赤字严重。
- 1950-6: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4亿农民得到土地。
- 政治方面构建了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 经济方面独立于高风险的城市经济
- 1950-10:中国加入朝鲜战争
- 出动134万余人,牺牲14万人,25万人被俘和失踪
- 与苏联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
- 1950-1959: 苏联经济援助
- 中国的工业化被外资主导
-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全盘苏化”
- 苏式科层等级制度中伴生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本土从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山头主义,再叠加各地农民革命与生俱来的“土围子”习性,形成了后来政治体制中的“条块分割,尾大不掉”之沉疴,连如此大规模的全面发动群众冲击各级政府的“文化大革命”都没有打破土围子的这一习性,更遑论后来者的政府体制改革。
- 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基本生产力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的“政府所有制”。
- 土地:
- 1954-2:中央批准地方政府行政,事业部门土地无偿取用
- 1956:农村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 劳动力:封闭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由政府调配
- 经济:全方位垄断
- 评价:“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司主义”的经济体制:
- 利于缩短工业化原始积累时间
- 利于城市产业资本的高速度扩张
- 直接地大规模对农民转嫁制度成本和危机的代价
- 土地:
原因
苏联从中国撤资。
应对
- 体制改革,对地方政府放权,维系中央政府垄断的国家工业建设。
- 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工业化经验,出现荒唐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进一步加重危机的影响。
- 发动群众参与到国家工业原始积累的过程中,用劳动力的集中投入替代资金要素。
- 具有长期战争和均分土地改革过程中奠定的国民动员基础
- 加入工业劳动力人口数量过大,农业劳动力大幅下降,对农村造成很大破坏。
- 城市失业人口第一次 “上山下乡”
- 投资中辍,政府财政危机,城市失业率上升到 65%
- 城市失业人口到农村的生产自救。
- 苏联投资债务偿还,约合54亿美元国家债务。
- 以农牧业产品和稀有矿产品偿还,加剧了国内农产品不足的灾难性后果。
“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果,是这次危机最为严重的代价。据各方估计,三年困难时期间发生的大饥荒共造成了中国大陆1500万至550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被广泛视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饥荒,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
危机二 1968-1970
背景
- 中印边境战争
- 印度支那战争
- 蒋介石“反攻大陆”,派遣特务及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击。
- 美苏两国的“核威胁”。
- 1964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战略导弹指向我国大城市和军事设施。
- 1960-1964 在中国周边国家建立反华同盟,以及数十个军事基地,美国飞机不断侵略中国领海(官方记载 800 多次)、
- 不惜一切代价搞原子弹
- 将 “三线建设” 战备工程作为重点目标。
- 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
- 中国已经建成打不垮,炸不烂,能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后方基地
原因
三线建设大规模的投资而几乎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从而产生内生性的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发生。
应对
1968-1970全国上千万知青下乡实现城市危机的软着陆。
危机三 1974-1976
财政和金融是以政府为载体的上层建筑核心,几乎每次政府重大决策的出台都有财政金融压力的背景。
背景
- 1972 年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金融资本全球化。
- 尼克松访华解除美国20年的对华经济封锁
- 采用西方的投资改造工业结构,发展国内轻工业。
- 1972-1974 化肥的引进使农业产量增加。
- 三大消费品问世。
- 周恩来总理的四三方案的实施
- 大规模引进设备的价值高达42.4亿美元。
- 1974年投产和引进成套设备后,财政赤字连续突破100 亿元,财政总规模不过800亿,导致国家进行在生产的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第三次经济危机爆发。
原因
外资引入导致财政赤字引发的危机。
应对
- 以晚年毛泽东的威望第三次动员数百万城市劳动力到农村,由农村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大锅饭”来承担他们的基本生存。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城市青年热情不再
- 社会不满情绪逐渐酝酿
危机四
背景
- 20世纪70年代依赖政府投资过度,累积的财政赤字。
- 周恩来”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投资累积的财政赤字还没有来得及扭转.
- 1978 年后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福利补贴增长过快.
应对
- 1976年毛泽东去世,意味着“上山下乡”的危机解决方式不能再向三农转移。
- 政府从农村退出,农村实行“大包干”政策
- 农村集体的水利等公共设施
-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
- 1979年价格双轨制改革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